这是《和真心爸妈一起读书》系列直播课的第29讲《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提纲。这个直播课双周周五晚上八点直播开讲,单期购买9.9元,第一季50期优惠价199元。课程适合0-18岁孩子父母,购买全套请点击下面链接,页面可免费观看第0讲《学习的本质》两个小时的完整课程。已经完成的26讲是:。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代表作,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经典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拟剧论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协会第73任主席。著有《避难所》《邂逅》《污名》《公共场所的行为》和《交谈方式》等。这本书入选国际社会学学会(ISA)组织评选的“20世纪有重要影响力的十本社会学著作”。讨论个体为何及如何在社会中(他人面前)通过“表演”进行自我呈现。基本观点: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动,试图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采用某些技巧来维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员向观众展示一个角色一样。
社会学( sociology )
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社会科学,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通常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越轨行为等。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教育、互联网等。
展开剩余89%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
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在个体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个体水平: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社会群体水平: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风俗习惯和文化等。
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拟剧论( Dramaturgy)
拟剧论,最早由欧文·戈夫曼提出。借助戏剧(即theatre这个概念的“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视作一种主要基于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手段的表演: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当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彼此都会按照一种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从而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戏剧中的表演、角色、前台、后台等,对解释生活舞台上的演员同样属于核心概念。《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拟剧论的起源文献,1959年首次出版。
作为父母,我们为什么需要读这本书?
这本书如何吸引了我?
自我呈现:如何将自我呈现给他人(让他人看到什么样的自己)。当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很多活动,都具有自我呈现(表演)的意味——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其中可能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
我的收获
一个理解父母行为和家庭教育后动的全新视角。解答诸多疑惑:为什么我不喜欢过度服务的餐厅?为什么主妇不喜欢客人帮厨?为什么很多父母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理解社交媒体上诸多典型现象:晒娃 / 人设 / 出片……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
理解(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有诸多类似“表演”的表现?反思:是否把“做个好父/母”变成了” 表演“好父母?优化:如何回归更真实的自我,成为更真实的父母而非“演员”式的父母?
这本书的特点
学术,但不艰深;丰富、有趣的例证;分析缜密、犀利;相当强的解释力,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
内容框架
导论:基本术语和观点。戏剧类比的日常生活分析:第一章 表演;第二章 剧班;第三章 区域与区域行为(前台与后台);第四章 不协调的角色(告密者、托儿、监督人、探子、中间人、无足轻重者);第五章 角色外的沟通 (表演之外);第六章 印象管理艺术(防卫、保护、巧妙)。结束语:总结和学术性说明。
我建议的读法
通读导论,了解基本观点;通读主体部分,对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获得多角度的全面理解;如果觉得困难,至少通读第一章,理解自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自我呈现;关注例证,尤其是引文字体的例证,更容易理解书中观点和解释;如果觉得自己读有困难,可以只听解读;自己读会更有乐趣。
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表演
表演
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出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当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他含蓄地要求他的观众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我们熟悉的典型现象:餐厅服务员的程序性话术,课外班老师的表现,医生的表现,房地产销售的话术……
个体为什么会表演?
无论怀有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动机,控制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都符合自己的利益;这种控制主要通过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义而实现;他通过表现自己影响这种定义,给他人留下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引导他人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给后续的合作行为提供一个程序表);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现,总有某种理由展开积极的活动,向他人传递符合自己利益的印象。案例:度假的普里迪(导论005)。
今天的我们希望被看成什么样的人
好丈夫 / 好妻子;好爸爸 / 好妈妈;负责任的家长(面对孩子老师);孝顺的儿女(面对自己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可靠的朋友(面对朋友、“闺蜜”);可靠的工作伙伴;好“搭子”……
人们是否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虔信者:表演者完全进入了他所扮演的角色,真诚地相信,他所呈现的现实印象就是真正的现实。典型:“好父母”。玩世不恭者:并不相信自己的表演,也不在乎观众是否相信,仅仅把表演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典型:下级招待上级。解惑:为什么餐厅的过度表演令人尴尬?
两个极端状态之间的状态。
表演的可见部分——前台
前台——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前台的两个组成部分:舞台装置:表达性装备的场景部分,设施、装饰品、布局……个人前台(外表和举止):表达性装备中让人们与表演者产生认同的部分-头衔、性别、年龄、身材、外貌、衣着、仪表、谈吐、表情、举止. 前台理想状态:外表和举止一致;舞台装置、外表和举止一致。
表演的不可见部分——后台
后台——不可被观察者看到的部分。表演者会刻意将前台和后台隔离,让观众无法看到后台部分。一个有趣的小场景:在餐厅看到员工“励志”(原本应该是后台的部分)。解惑:为什么主妇不喜欢客人进厨房?为什么有的餐厅故意展示部分后厨?
表演的中的戏剧化
个体处于他人面前时,将自己的表现戏剧化;在自己行为中注入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戏剧性突出、生动勾画一些原本含糊不清的事实;在整个互动过程中表现自己声称的各种能力;在互动的某一瞬间表现出这种能力。
戏剧化的困境
戏剧化的困境:表达与行动对峙。用书摆样子表达自己的人,没有时间阅读;投入全部精力扮演专心听讲的角色,什么也没听见。解惑:为什么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学习的表演性太强
表演的中的理想化
想以不同方式给观众造成某种理想化的印象。典型:“地主极其家人的日常生活远比他们在招待客人时简朴”;我们招待客人时也比日常生活奢侈;外出服装/形象和家居服装/形象。
理想化的困境
表里不一:如果个体希望自己的表演达到理想的标准,就必须摒弃或隐瞒一些和标准不一致的行为。解惑1、:为什么很多人并不真正喜欢自己?展现给别人的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的差异;真实自我 / 理想自我 / 社会自我 /理想社会自我。解惑2:为什么很多人拧巴、内耗?呈现出的态度和真实态度不一致;强迫自己呈现并不真正认同的态度。
表演的中的“误传”
表演者试图造成的印象有几种可能:或许真实,或许虚假;或许真诚,或许骗人;或许正确,或许伪造。许多表演者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动机来误传事实。只有羞愧、内疚或害怕才能让他们放弃这种企图。观众会接受表演者的暗示,被欺骗,被误导。现实案例:购买保健品、“古董”的老人。
表演的真实与人为
真实的表演:真实、真诚、诚实,个体对情境事实所作的无意识反映;普通个体虽然不可能事先预制好眼神和躯体活动,却并不意味着他不会通过这些手段,按照他在行动剧目中预先形成的戏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在这方面,我们所有人做的都比我们知道的更好。人为的表演——精心包装:不希望别人当真的(舞台表演);想要别人当真的(如骗子的表演、餐厅 服务人员的表演)。
表演剧班
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互相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我们生活中的典型剧班表演:鸡娃圈 / 鸡娃群、班级家委会、广场舞团队、婚礼、葬礼......
社交媒体上的表演
不同风格的晒娃:戏剧化
我娃真棒!(我和娃都很好);我娃真差!(我很好,娃不够好);我崩溃(我已经很尽力了);自黑式晒娃(玩世不恭的表演——表达“我游刃有余”).
旅行表演和出片:戏剧化&理想化
场景/风景;拍照姿态;出片后台:精心规划服装(甚至可能还带着吊牌)、 学习拍照动作、拍照技术、场景取舍、潜在危险等。
人设:戏剧化&理想化&神秘化
场景、服装、妆发、表情、说话语气、话术……真实自我VS精心包装。
父母的表演
阅读培养表演——亲子共读
我们在亲子共读——呈现负责任、有智慧的父母形象;陪伴孩子——呈现很爱孩子的父母形象;我给孩子讲书——呈现有学识的父母形象;陪孩子阅读打卡——呈现认真、持之以恒的父母形象;DISS反对者——呈现对此剧班和剧情的“忠诚”。问题:孩子的阅读能力发展很少被提及和关注;长期亲子共读的真实结果被“剧班共谋”忽视。
管好学习表演
呈现负责任、肯投入时间、金钱的形象;陪读陪学陪写作业;送去课外班;督促写作业……辅导学习崩溃啦:我尽力了,娃不行。戏剧化、理想化呈现。现实结果:父母形象突出;真实成果可疑。
带娃社交表演
这是东京证券交易所自1954年以来,时隔70年延长交易结束时间。
“好父母剧班”;精心搭建前台;人人在表演;互相做观众;后台(私下)各种尴尬、嘲讽、诋毁、艳羡、妒忌……
更多表演
“让娃叫人”表演——呈现良好家教;“父亲节母亲节表演”——呈现良好亲子关系;“亲密大家庭表演”——精心包装大于真实亲情(社交媒体随处可见的各种后台吐槽);“同学家长”剧班表演;“家长+课外班”剧班表演。
父母表演中孩子的角色
作为“无足轻重者”的孩子
被视为下位配合者:遵从父母要求、丧失主体地位。被视为不在场:父母当着孩子面互相吐槽孩子、父母和老师当着孩子面谈论孩子缺点、父母当着孩子面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比较。被视为工具:为客人做各种才艺“秀”。
孩子的表演
被送去学习各种“表演式”表达,学习用“人为表演”呈现自己。用父母期待的表演讨好父母:表演学习、表演阅读、表演活泼、表演乖巧、表演爱父母、背诗表演、打卡表演……
父母需要反思之处
我们是在“做”好父母,还是在“扮演”好父母?我们是不是在做给别人看?我们有没有把做父母的行动过分戏剧化?我们有没有刻意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我们有没有关注呈现自我,胜过关注家庭教育行动的实效?我们有没有“把仅有的热情和兴致都奉献给了看我们表演的人”,以至于无暇顾及我们的后台——家?
以上是第29讲的提纲,完整的视频有2个小时,欢迎点击下面链接购买之后观看。类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样的书,咱们一起共读50本。视频号观看单期直播(或者回放)9.9元,一起购买仅需199元。
真心爸妈精选0-12岁全学科书单和几十个主题书单
对培养孩子阅读、管好孩子学习有困惑
请扫码进入“真心爸妈成长”查找相关课程
可以扫码加入真心爸妈家教讨论群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致力于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开创全学科自主阅读体系,倡导自主学习。两孩父母配资操盘,现居北京。
发布于:北京市